公元前707年,周桓王亲自带领陈国、蔡国、虢国、卫国以及周朝的军队,对郑国发起了攻势,这场战争被史称为“繻葛之战”。在战斗过程中,周桓王不幸被箭射中盛金缘证券,联军遭遇了惨败,周王朝的面子在这一战中彻底丢尽。
从“繻葛之战”起,诸侯国频繁反叛成为常态。这一战标志着周王朝的衰退,经过了四百年的分封统治,曾一度宣称“江山永固”的周朝逐渐走向了崩溃的边缘。
汉景帝三年(前154年),爆发了震动四方的“七国之乱”,刘邦的子孙们终于亲身体验到了分封制带来的巨大风险与后果。从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并进行分封,到这场大乱,距离不过五十年。关于分封制是否理想,争论了两千年,但历史反复以血的代价验证了它的不稳定性。继“七国之乱”之后,接踵而来的是“八王之乱”和“靖难之役”,而在这期间,还有不少小政权因为分封制而灭亡。
然而,我们不能单纯地笑话古人。在一些情况下,分封制对于政权的稳定并非完全是坏事。比如,有人认为,如果秦朝采取分封制,秦末的农民起义可能就不会蔓延开来。还有人认为,“七国之乱”并非分封制的错误,你看周朝,四百年才出现反叛,而西汉不到五十年就爆发大乱,那时候的周朝可算是非常长寿了。
毫无疑问,这种观点存在问题。历史已经一再证明,分封制最终注定会导致政权的崩溃。周朝的诸侯之所以能在四百年后才发起叛乱,西汉五十年内就出现危机,正是历史环境的特殊性所致,这与操作层面没有太大关系。
展开剩余83%所谓分封制,就是周天子将土地分配给诸侯,由他们协助管理地方,实现有效的统治。分封对象不仅包括王室的亲戚,还有功臣、旧朝的贵族、以及归顺的部落首领。然而,周朝分封的土地,绝大部分并不属于周天子,尤其是在东部的齐国、淮水流域的淮夷、南方的蛮族以及西部的戎狄等地。简而言之,周天子是在“用别人的土地给别人奖励”,许多诸侯只得到了“空头支票”,是否能兑现完全取决于他们自己的奋斗。
根据史书记载,商朝时期,天下有数百个方国或部落联盟,而周武王只分封了108个诸侯国。从西周建立到周厉王时期的二百年间,扩展疆土、对外征战成为周王室和诸侯共同的目标。在这一时期,土地资源非常充足,周天子可以放心开出土地支票,而诸侯们也统一对外,内部并无太大矛盾。
但随着周厉王之后,扩张步伐逐渐放缓,甚至停止,内部分裂和矛盾开始浮现。诸侯国开始为了自身利益而向“兄弟国家”发起吞并战争。按照《周礼》规定,天下的土地应归天子所有盛金缘证券,诸侯只是“职业经理人”,不能随意互相兼并。然而,随着利益的诱惑,许多诸侯不再遵循这些规则,周天子的威信逐渐丧失,朝廷的“中央”地位开始动摇。
到了“平王东迁”后,周朝进入了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,郑庄公以威胁手段迫使周平王与自己互换质子,公然将天子的权威踩在脚下,郑国在这场博弈中率先宣告了诸侯争霸的时代,周天子逐渐成为历史的拖累。
通过这一段历史过程可以看出,周朝分封之所以能延续四百年才出现问题,正是因为特定的历史背景,周天子与诸侯经历了二百年的“携手共建”,而诸侯国之间又经过了二百年的兼并,完成这些任务后,他们才开始把矛头指向周天子。
回顾整个历史进程,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度一开始是通过外部资源来满足内部的需求,基于古代自然条件的限制,这一过程长达两百年。而与此不同的是,西汉的分封制并没有开拓外部疆域的任务,诸侯国实际上是在从中央朝廷身上“割肉”,而不是像西周那样共同扩展资源。
例如,一些诸侯国掌握了天然资源的垄断,导致这些国家的财富超过了中央政府的收入。齐国、胶东国控制盐业,吴国则拥有丰富的铜矿资源。这种资源优势使得吴王刘濞能够带头起义,最终成为一个威胁朝廷的巨大力量。
这种资源对立的结构,使得汉朝的诸侯国与朝廷形成了尖锐的对立,完全不同于西周时期那种共同利益体的关系。《汉武大帝》中,汉景帝曾说过一句话:“当年先皇怎么就没封一两个诸侯到边境,这会儿朝廷倒成了他们的看门人。”这句话深刻揭示了西汉分封制度的另一个致命缺陷:本应成为防线的诸侯国,最终却成了危害朝廷的毒瘤。
事实上,早在汉文帝时期,济北王刘兴就曾与匈奴勾结谋反,而吴楚七国之乱时,赵王刘遂再次勾结匈奴,表明西汉的分封制度早已成了国家的致命弱点。
历史不断证明,基于宗法关系建立的分封制度,试图通过血缘关系来维持政权的稳定,最终是无法长久的。而以利益为纽带的分封制,在特定历史阶段虽然能发挥作用,但也必然会因利益冲突而崩盘。
历史的反复最终让所有人意识到:分封制度已经不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,中央集权才是未来的必由之路。那么,既然分封制无法与中央集权抗衡,为什么它还会存在?它究竟为何败给了中央集权模式?
实际上,分封制并非周武王凭空设想出来的,而是基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做出的必要选择。武王推翻殷商,建立周朝时,实际上只是完成了初步的任务,周部落联盟成功打败了原本的盟主——殷商,但很多原本归属于殷商的部落和联盟仍未被完全征服。
为了实现这一目标,周武王显然无法仅凭周部落联盟的力量,于是他采取了分封制,通过分封各个部落和联盟,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力量。可以说,分封制度是部落联盟体系的升级版,而非一个独立的全新体系。
即便如此,周武王一生未能实现天下统一,这个任务最终由周公完成。周公完善了分封制,创建了宗法制、井田制、礼乐制,形成了完整的《周礼》。这套制度不仅发挥了各诸侯国的潜力,还保证了周朝对天下的有效统治,分封制因此成为了周朝的支柱之一。
然而,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农业生产的需要,分封制逐渐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瓶颈。为了应对人口增长带来的土地开垦、水利修建、道路建设等需求,分封制下的割据局面已经无法有效应对,只有在一个大一统的中央政权协调下才能完成这些任务。
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,分封制必然走向衰退,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阻力。这也正是为什么周朝能够维持分封制度八百年,而西汉却只持续了几十年就出问题的原因。
发布于:天津市简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