帕金森综合征是一组以运动迟缓、肌强直、静止性震颤和姿势平衡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群。其病理基础主要是黑质-纹状体通路的多巴胺能神经元退行性变或功能障碍,导致多巴胺分泌减少宏粤配资,从而引发一系列运动与非运动症状。
根据病因,帕金森综合征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。原发性帕金森病即帕金森病,病因不明,可能与遗传、环境因素及老化相关;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则可由脑血管病、药物(如抗精神病药)、中毒(如一氧化碳、锰中毒)、脑炎、脑外伤等多种因素引起。此外,还有多系统萎缩、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等非典型帕金森综合征,属于“帕金森叠加综合征”。
临床上,患者常表现为动作变慢、精细动作困难(如系扣子、写字变小),面部表情减少(面具脸),肢体僵硬,静止时手指出现“搓丸样”震颤,行走时步态慌张、易跌倒。非运动症状包括嗅觉减退、睡眠障碍、抑郁、便秘等,这些症状常早于运动症状出现,对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提示意义。
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与神经系统检查,排除继发性因素后可结合多巴胺转运体PET等影像学检查辅助诊断。治疗以药物为主,左旋多巴是核心药物,可补充多巴胺,改善运动症状;多巴胺受体激动剂、MAO-B抑制剂等也常用于早期或联合治疗。对于药物难以控制或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患者,可考虑脑深部电刺激术(DBS)。康复训练和心理支持对改善生活质量同样不可或缺。早期识别、综合干预是延缓疾病进展、提升患者生活品质的关键。
发布于:北京市简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